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部两省(皖、鄂)三县(岳西、英山、霍山)交界处的岳西县包家乡境内,总面积123km2。古老的地质历史,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并拥有大别山区保存最完好的代表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同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许多都是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同时,该保护区也是淮河流域磨子潭和佛子岭水库的重要水源涵养林保护地,在自然保护和调节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凸显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生态学教学水平,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生态学科研能力,中国科大生命学院与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1年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
该实习基地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安徽省教委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鹞落坪生物多样性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将为本科生宏观生物学实践教学以及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平台,也为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示范活动和科技活动,将扩大受益面,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鹞落坪实习基地的部分区域特色动物和植物简介
一、动物
1. 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体长1m左右。体细长,背部黄褐色,背两侧具暗褐色三角斑块,头呈长三角形,头背被细鳞,腹呈灰白色。眼后经口角到颈侧有1深色带纹,具颊窝1对,位于鼻孔与眼睛之间。有毒。模式标本采集于鹞落坪。
大别山原矛头蝮于2011年在安徽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被发现,仅生活在大别山区的灌木、草丛之中,分布区域不大,数量很少,因此十分珍稀。
(注:汪文革供图,资料来源于韩德民主编《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
2. 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体形明显肥壮,尾短于头体长;有唇褶,前后肢短弱,指4个,趾5个;犁骨齿列呈“㇏㇀”形,近内鼻孔内侧,无囟门;上颌骨与翼骨相连接;鳞骨内侧明显隆起。
分布在河南大别山、安徽西部和湖北东南部。
(注:图片及资料由汪文革提供)
3. 叶氏隆肛蛙(Quasipaa yei)
本种雄蛙肛部囊泡状隆起明显,肛孔下方有两个大的白色球形隆起,每个隆起上均有多枚锥状黑刺;雌蛙肛孔上方有一大的囊泡状突起,肛孔下方有两个小囊状突,囊状突上有白色疣粒,疣粒中央有黑剌;雄蛙第一指背面及内侧有稀疏的黑色角质刺;有单咽下内声囊;蝌蚪唇齿式多为I:6+6/1+1:II,出水孔有长游离管等特征可与隆肛蛙属和太行隆肛蛙相区别。
分布在安徽霍山、潜山、金寨、岳西和河南商城。
(注:图片及资料由汪文革提供)
4.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
白冠长尾雉体形大小比环颈雉略大,体长不计尾羽约60-70厘米,若计入尾羽则雄性体长可达1.5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均为洁白色;面部为一带状黑色区域,且延伸至脑后形成一道环绕头部的黑色环带;眼周一圈较窄的区域不被羽,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双眼的侧后下方有一块明显的白斑,整个头部白-黑-白间隔分布,颇似古代日本人的发型;在颈部的白色区域与胸部衔接的边界上有一条较窄的黑色环带胸部、肩部、背部金黄色,具粗大的黑色鱼鳞斑,系由各羽黑色羽端形成;20枚尾羽极长,一对中央尤其长,中央尾羽银白色,具黑色和栗色并排的宽大横纹;翅上覆羽白色羽缘极宽呈褐色,形成类似山斑鸠的大块具缘色块;下体栗褐色,胸部的两胁具粗大的白色斑块。雌鸟远没有雄性漂亮,尾羽随亦很长,甚至长过不少其他种雉科鸟类的雄鸟,但若与雄性白冠长尾雉相比,则远远不及,头顶及枕部黑褐色,面颊和颈部为淡淡的褐色,眼后具大块的黑色斑块;上背及肩部为黑色和褐色间杂的斑驳颜色,腰部逐渐转向灰色,下体淡色,两胁栗褐色,具白色鱼鳞斑,翅褐色隐约可见数条浅色翅斑;尾羽基色接近腰部,具淡淡窄窄的浅色白斑。
白冠长尾雉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贵州、安徽等省份。
(注:汪文革供图,资料来源于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http://museum.ioz.ac.cn/species_detail.aspx?id=43199))
二、植物 1.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
乔木,高20余米,胸径50厘米;树皮棕褐色,浅裂成不规则的小方形薄片脱落;枝条开展,树冠尖塔形;一年生枝淡黄色或微带褐色,表面常具薄蜡层,无毛,有光泽,二、三年生枝灰红褐色,粗糙不平;冬芽淡黄褐色,近卵圆形,无树脂。针叶5针一束,长5-14厘米,径约1毫米,微弯曲,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背面无气孔线,仅腹面每侧有2-4条灰白色气孔线;横切面三角形,皮下细胞一层,背部有2个边生树脂道,腹面无树脂道; 叶鞘早落。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14厘米,径约4.5厘米(种鳞张开时,径约8厘米),梗长0.7-1厘米;熟时种鳞张开,中部种鳞近长方状倒卵形,上部较宽,下部渐窄,长3-4厘米,宽2-2.5厘米;鳞盾淡黄色,斜方形,有光泽,上部宽三角状圆形,先端圆钝,边缘薄,显著地向外反卷,鳞脐不显著,下部底边宽楔形;种子淡褐色,倒卵状椭圆形,长1.4-1.8厘米,径8-9毫米,上部边缘具极短的木质翅,种皮较薄。
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安徽西南部(岳西)及湖北东部(英山、罗田)的大别山区;在岳西来榜门坎岭(模式标本产地)海拔900-1400米之山坡地带与黄山松混生,或生于悬岩石缝间。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第7卷 (1978))
2. 都支杜鹃(Rhododendron shanii)
常绿乔木,稀灌木,高(2-)6-10米;小枝粗壮,无毛;幼枝绿色或淡紫绿色,老枝深灰色。叶厚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0厘米,宽4-6.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钝或近于圆形,上面绿色或橄榄绿色,无毛,中脉凹入,侧脉10-11对,微凹,下面毛被稠密,初为黄色,后呈深褐色,由星状短绒毛组成,中脉微凸,侧脉不发育;叶柄粗壮,绿褐色,长1.5-2.5(-3)厘米,上面扁平,具浅沟,下面近于圆形,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花10-14朵,总轴长2厘米,无毛;花梗长1.5-2.5厘米,淡紫色,密被白色微柔毛;花萼小,外面被微柔毛,长2毫米,裂片5,钝头,边缘疏被睫毛;花冠钟形,长和宽均约4厘米,外面略呈淡紫色,干后带白色,内面上方具红色斑点,基部微呈桔黄色,被白色微柔毛,裂片5,倒卵形,长1.5厘米,宽1.8厘米,顶端微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长,长1-2.2厘米,花丝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花药椭圆形,黄色,长3毫米,雌蕊比花冠短,比雄蕊长,子房长圆状卵球形,长3毫米,无毛,花柱无毛,柱头头状。蒴果圆柱形,褐色,长2-2.5厘米,直径6毫米。花期6月,果期9月。
产安徽西部。生于海拔1500-1774米的山顶或让山谷松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霍山马家河。
(注:汪文革供图,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第57(2)卷 (1994))
3. 大别山冬青(Ilex dabieshanensis)
常绿小乔木,高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粗壮,圆柱形,干时黄褐色或栗褐色,具纵裂缝及近圆形凸起的叶痕,当年生幼枝具纵棱角;顶芽卵状圆锥形,芽鳞卵形,中肋凸起,渐尖,全缘或具齿。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厚革质,卵状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5-8厘米,宽2-4厘米,先端三角状急尖,末端终于一刺尖,基部近圆形或钝,边缘稍反卷,具4-8对刺齿,刺长约2毫米,叶面干时具光泽,橄榄色或褐橄榄色,背面无光泽,两面透净无毛,主脉在叶面稍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4-6对,与主脉呈45度夹角弯拱上升,在叶缘附近分叉并网结,在两面明显凸起,网状脉两面不明显;叶柄粗壮,长5-8毫米,干后黄褐色或栗褐色,上面具浅纵槽或近平坦,具皱纹;托叶近三角形,微小。雄花序呈密团状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花梗长1-1.5毫米,无毛;花4基数,黄绿色(未完全展开的花蕾);花萼近盘状,裂片近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长约为花瓣的2/3,花药长圆形;退化子房卵球形,直径约0.75毫米,顶端钝。雌花未见。果簇生于叶腋内,中轴长约3毫米,粗壮,无毛,单个分枝具1果,果梗长约2厘米,无毛,基部具2枚卵状长圆形小苞片,小苞片无毛;果近球形或椭圆形,长5-7毫米,直径4-5毫米,具纵棱沟,干时暗褐色,宿存花萼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宿存柱头厚盘状;分核3,卵状椭圆形,长约5毫米,背面宽约3毫米,具掌状纵棱及沟,内果皮革质。花期3-4月,果期10月。
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区(霍山,模式产地,邓懋彬、魏宏图81415, fl. JBSI);生于海拔150-470米的山坡路边及沟边。
(注:汪文革供图,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第45(2)卷 (1999))
4. 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茎直立,肉质,长3-9厘米,从基部上方向上逐渐变细,基部上方粗3-18毫米,不分枝,具3-7节,节间长3-8毫米,淡黄绿色,有时带淡紫红色斑点,干后淡黄色。叶革质,2-3枚互生于茎的上部,斜出,舌状长圆形,长9-21厘米,宽5-7毫米,先端钝并且微凹,基部具抱茎的鞘;叶鞘膜质,宿存。总状花序1-3个,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具1-2朵花;花序柄长2-3毫米,基部被1-2枚鞘;鞘纸质,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先端锐尖;花苞片浅白色带栗色,卵形,长3-4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浅黄绿色,长2-2.7厘米;花淡黄绿色,开展;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2-14毫米,宽4-5毫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镰状披针形,长12-14毫米,宽5-7毫米,先端钝,基部歪斜;萼囊近矩形,长5-7毫米,末端近圆形;花瓣卵状长圆形,通常长12-15毫米,宽6-7毫米,先端钝,具5条脉;唇瓣近菱形,长和宽约相等,1-1.5厘米、基部楔形并且具1个胼胝体,上部稍3裂,两侧裂片之间密生短毛,近基部处密生长白毛;中裂片半圆状三角形,先端近钝尖,基部密生长白毛并且具1个黄色横椭圆形的斑块;蕊柱淡绿色,长约4毫米,具长7毫米的蕊柱足;蕊柱足基部黄色,密生长白毛,两侧偶然具齿突;药帽绿白色,近半球形,长1.5毫米,顶端微凹。花期5月。
产河南西南部(南召)、安徽西南部(霍山)。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和山谷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霍山)。
(注:汪文革供图,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第19卷 (1999))